文艺_中国孔子网

移风易俗说

来源:作者: 2017-07-11 16:38:00

  音乐能产生教育和感化作用,从而改变社会风气习俗的学说。儒家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的理论见于荀子所著《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意思是说,音乐诉诸感情,能深入人心,迅速地产生感化作用,因此“雅颂之声”可以改变社会风气,引导民众向善,从而形成和睦安宁的政治局面。《吕氏春秋·适音》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所谓“移风平俗”,兼指积极和消极两方面,音乐促进社会风气的形成,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政治。但是,“移风易俗”一语之成为儒家礼乐论的经典性命题,是因为见于《孝经·广要道》:“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既是孔子的遗训,自然受到后世儒者的遵奉。然而《孝经》的作者历来有争议,难以确定是在荀子之前或之后。据《吕氏春秋》曾引述《孝经》,则此书似非汉人伪托。

  “移风易俗”说在汉儒中已甚为通行。《礼记·乐记》中的论述显然承袭《荀子》,而《白虎通德论礼乐》则明引《孝经》,称:“乐所以荡涤,反其邪恶也;札所以防淫佚,节其侈靡也。”又刘向的《琴说》云:“凡鼓琴有七例。……三曰美风俗。”(蒋克谦:《琴书大全·弹琴》引)这也是移风易俗说的推衍。又因为诗乐合一,《毛诗序》也称诗为先王用于“美教化,移风俗”。后人论乐.经常提及“移风易俗”。“移风易俗”已成为儒家教化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音乐的发展逐渐远离雅乐,教化观念也趋于淡薄,于是往往重提“移风易俗”,以恢复古乐的传统。如晋阮籍作《乐论》论证“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又如梁武帝《访百寮古乐诏》云:“夫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所以移风易俗,明贵辨贱。而《韶》《护》之称空传,《成》《英》之实靡托,魏晋以来陵替滋甚,遂使雅郑混淆,钟石斯谬,天人缺九变之节,朝宴失四悬之仪。”

  也有对“移风易俗”说提出疑阀的,史书记载:“唐邢文伟为内史,武后诘之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伯牙鼓琴,钟期听之,知意在山水,是人能移风易俗矣,何取乐耶?’文伟曰:‘圣人作乐,平人心,变风俗,末世乐坏,则为人所移。’后悦,赐帛。”武则天的质疑是有根据的,高雅的音乐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又如何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呢?因此毋宁说是人能移风易俗,而不在于乐。其实,邢文伟的解答并不圆满,古乐不为群众所接受,也就不可能移风易俗,因此音乐的变革对于教化来说也是必需的。

  移风易俗应该兼指正反两方面,音乐既可以改善社会风气,也可以败坏社会风气。宋儒周敦颐就是这样来说明的:“乐声淡,则听心平;乐辞善,则歌者慕;故风移而俗易矣。妖声艳辞之化也,亦然。”(《周子通书·乐下》)他又把音乐分为乐声和乐辞两部分,起移风易俗作用的不只是“乐声”,也包括“乐辞”,乐辞即歌词,也就是诗,这同《毛诗序》的说法是一致的。

  元、明戏曲兴起以后,因其与音乐的关系密切,移风易俗之论遂亦应用于戏曲。王守仁说:“《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戏子,《武》之九变便是武王的一本戏子。圣人一生实事,俱播在乐中,所以有德者闻之,便知他尽善尽美与尽美未尽善处。若后世作乐,只是做些词调,于民俗风化绝无关涉。何以化民善俗?今要民俗反朴还谆,取今之戏子,将妖淫词调俱去了,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却于风化有益,然后古乐渐次可复矣。”(《传习录》下)戏曲由于通俗易懂,在舞台上表演故事,于潜移

  默化中影响人心,其移风易俗的作用是更为显著的。以移风易俗来概括音乐、诗歌乃至戏曲的社会功能是确切的。但封建时代的思想家往往给移风易俗注人封建道德的内容,因此移风易俗说的鼓吹者不一定是进步力量的代表,也可能是腐朽的封建卫道士,对于移风易俗说的历史评价需要做具体分析。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