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观
儒家美学关于美与天地的阳刚阴柔的关系的理论。包含了儒家美学对美的两大基本形态——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区分。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述晏子论到音乐的“和”的美时,已提及“刚柔”的“相济”问题。晏子还未讲到刚与柔是两种不同的美的特性,但他把刚柔直接与文艺问题联系起来,并提出刚柔相济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在《周易》的传成书之前,阴阳、刚柔的观念早已存在。《易传》吸取改造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并将阳与刚、阴与柔联系起来,认为阳刚阴柔的变化决定着天地万物的变化和人事的吉凶祸福。《易传》又将阳与天、乾卦相联,阴与地、坤卦相联,在解释乾、坤两卦的传文中涉及到了美的问题。乾卦传文说“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肯定了乾有美的特性,同时又说“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这就意味着乾具有一种“刚健中正”的美。从乾卦传文看,它既是“天行健”即天的强劲的生命运动的表现,同时又是君子法天,“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的表现。坤卦传文也肯定了坤“含章”“有美”,同时又指出坤“厚德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并具有“至柔”“至静”的特性。这就意味着坤的美是与乾的美不同的一种宽厚柔静的美。从坤卦传文看,它既是无私地长育万物的大地的美的表现,同时又是君子法地,“以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的表现。《易传》提出和描述了乾与坤各自具有的不同的美,这就是后世所说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有别于阴柔之美,但《易传》又指出阳刚与阴柔不是绝对对立,而是辩证地相互联系的。坤卦传文说“坤至柔而动也刚”,柔并不排斥刚。反过来说,刚也不排斥柔,如泰卦传文说“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兑卦传文说“刚中而柔外”。夹卦传文又说:“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这就是说,刚能决定、战胜柔,但又应是和悦、柔和的。《易传》反对柔脱离刚和刚脱离柔而片面孤立地发展,这是中国美学“和”的思想的表现,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
《易传》之后,《乐记》将阳刚阴柔的思想引入了乐论,并提出“刚气不怒,柔气不慑”的说法。这是对《易传》反对将刚柔绝对对立的思想的一个简明概括。《乐记》论“音”的各种不同的美,实际也涉及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不同。但整个而论,《乐记》所强调的是刚柔相济而生的“和”的美,不重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区分。
梁代刘勰深入地发挥、应用《周易》的思想来说明文学的美,提出在文学上集中体现了阳刚之美的风骨这个概念。刘勰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他并对文章提出“骨髓峻”与“风力遒”的要求,两者均与刚健之美相关。刘勰依据《易传》的思想明确指出:“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均见《文心雕龙·风骨》)刘勰之后,唐代陈子昂又大力倡导“汉魏风骨”,丰富了对以刚健为特色的“风骨”的认识,并对盛唐文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自刘勰以来,《易传》的阳刚阴柔的思想已很明显地影响到中国的文学理论。但直至清代,才明确地将它与文章的两种不同的美联系起来。先是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提出文章有表现天地之“阳气”与“阴气”两种(《南雷文定》卷一《缩斋文集序》),其后桐城派古文家姚鼐进一步提出文章有“得于阳与刚之美”和“得于阴与柔之美”两种,并从文章欣赏的角度对这两种美的不同特征做了简练生动的描绘(《惜抱轩文集》卷六《复鲁絮非书》)。姚鼐又指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可以有所偏胜,但不能偏废,从文艺、美学上发挥了《易传》关于阳刚阴柔辩证联系的思想:“苟有得于阴阳刚柔之情,皆可以为文章之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柔而至于颓废而暗幽,则必无与于文者矣。”(《惜抱轩文集》卷四《海愚诗钞序》)。姚鼐之后,曾国藩论古文,又对姚鼐的思想继续加以发挥。
自汉末魏晋以来,阳刚阴柔的观念也明显地被引入书法、绘画理论中,用笔的刚柔之美的问题常被讨论到。大致与姚鼐先后同时代的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提出和详细讨论了“尽笔之刚德”与“尽笔之柔德”的问题,并对两者的不同的美做了描述。虽不如姚鼐对文章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描述那么简练,但要丰富一些,有些地方较深刻地涉及了两种美的不同特征。
晚清,王国维提出“优美”与“壮美”的区分,既受到西方E.伯克和I.康德美学的影响,也显然与中国传统美学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区分有密切联系。鲁迅早年所写的《摩罗诗力说》一文及其后鲁迅的美学思想,都鲜明地表现了对刚健之美的推崇,但已建立在新的思想基础之上。
中国美学所说的阳刚之美约略相当于西方美学所说的“崇高”,但很少有西方的“崇高”所强调的恐怖感,也很少有与“上帝”相联的神秘的自然崇拜观念。中国美学所说的阴柔之美与18世纪英国美学家伯克所详细描述的与“崇高”相对立的“美”很为类似,即都以伯克所说“柔和”“仁慈和霭”为特征。但由于东西方的伦理道德有所不同,因此在理解上也不完全相同。此外,伯克认为“纤弱”“娇小”是“美”的重要特征,而中国美学所说的阴柔之美并不排斥阳刚之美,而且主张柔中需要有刚。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