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_中国孔子网

雅俗观

来源:作者: 2017-07-12 15:41:00

  中国美学在评论审美与文艺创造时使用的重要范畴。雅俗观念由儒家美学提出,其后从道家而来的魏晋玄学的美学特别重视雅俗问题,并赋予了它以和儒家美学不完全相同的含义,对后世中国文人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雅俗观念的产生与儒家乐论直接相联。《论语·阳货》说:“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卫灵公》又说:“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孔子认为“郑声”是邪淫的,违背儒家正道,只有“雅乐”,如《韶》才符合正道,因此是君子治国应当采取推行的。孔子以是否符合儒家正道区分“雅乐”与“郑声”,因此“雅”即意味着符合儒家正道。在儒家乐论中,“雅”与“正”是分不开的。

  孔子编集的古代诗歌绝大多数都可以配乐演唱,因此也是乐。孔子把它们划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加以编排。《论语·子罕》说:“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这里讲的就是孔子编诗乐的情况,但未提及《风》。可能是因为在把属于《雅》《颂》的诗找出和分别编集之后,余下的自然就是《风》。据《毛诗序》,诗言“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昭告于神明者也。”看现存《诗经》中诗,《风》是民间传唱的歌曲,所言确是“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即为个人的抒情诗,《雅》则是君子议论天下政治的诗。诗虽分为《风》《雅》《颂》三种,但从孔子到后世儒家,并不认为三者有高低之分。《风》虽为民间传唱的歌曲,但没有被看做“俗”的、没有价值的。相反,《关雎》一诗属于《风》,孔子称赞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又说:“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这里的师挚是鲁国乐官,“乱”指乐曲的高潮部分。在孔子的思想里,他所说的“雅乐”只是与违背正道的“郑声”相对立,并不一般地与民间的歌曲相对立。“郑声”即郑、卫之音,指郑、卫民间男女互相求爱时所唱的歌曲。据有关记载推测起来,与原始社会的群婚、杂交的习俗的遗存有关,因此孔子认为它有违儒家正道,不利于国家的治理。主张“放郑声”。但孔子并不因此而否定民间的歌曲,也不否定泳唱男女之爱的歌曲。这从《诗经》的《风》,包含《郑风》所收的诗可以清楚看出。

  “雅”与“俗”的区分对立,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荀子·儒效篇》说:“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这是最早将“雅”与“俗”区分对立的说法。荀子所说的“俗人”,指“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的人;“俗儒”指虽身为儒者,但不明儒术,“缪学杂举”,又平庸无能的人;“雅儒”指明礼义诗书,认真学习,不以不知为知,又努力实行儒家正道,不敢有所怠慢的人。荀子的说法虽不是针对乐、文艺而言的,但讲了儒家对人品的雅俗观,对论乐、文艺、文艺家人品的雅俗产生了影响。魏晋之际阮藉的《乐论》继续说明孔子的“放郑声”的思想。认为“郑声”表现了一种轻薄放荡的风俗,但未明确将“乐”的“雅”与“俗”相对立.第一次较为明确地论及这一问题的,是齐王僧虔。他在《乐表》中慨叹古乐、“雅器”“十数年间,亡者将半。自顷家竞新哇,人尚谣俗,务在噍危,不顾纪律,流宕无涯,未知所极。排斥典正,崇长烦淫”(《宋书·乐志一》,又见《全齐文》卷八),指出了“乐”的“雅”与“俗”的对立。至隋代,文帝在开皇十四年(594)所下《施用雅乐诏》中指示要推行“正声雅乐”,同时又指出“人间音乐,流僻日久,弃其旧体,竞造繁声,浮宕不归,遂以成俗。宜加禁约,务存其本”(《隋书·高祖纪》,又见《全隋文》卷二)。这种看法与王僧虔大致相同,但更为突出了乐的雅俗对立,采取了严厉的态度。

  虽然在孔子之后,乐的“雅”与“俗”的对立日趋明显、尖锐,但就儒家整个思想而论,“俗”仍主要是指违背儒家正道,并非不加区别地全盘否定民问音乐。因为儒家认为乐是“移风易俗”的重要手段,儒者又负有“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儒效》)的重任,所以民间的音乐、诗歌只要符合儒家正道,有益于“移风易俗”,仍是儒家所肯定的。也因此,汉代还有“采诗”的做法,收集民间诗歌,使“乐府”诗大为发展。至唐,白居易等人又发起“新乐府”运动。从美学上看,儒家所说的“雅”是符合儒家正道的意思,而符合儒家正道又是美的前提,因此要“雅”才能美,“雅”可以包含美;儒家所说的“俗”就其指违背儒家正道而言,是不可能有美的。但如以“俗”指民间的文艺,只要不违背儒家正道,同样可以为儒家所肯定。儒家的雅俗观念并不绝对排斥民问文艺,这是它的一个重要优点,与儒家的“民本”思想和重视社会风俗相关,并给了中国文艺的发展以良好的影响。但它以儒家观念去评价民间文艺,又起着束缚、限制文艺发展的作用。总而论之,儒家的雅俗观是从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出发来评价文艺,因此它的政治伦理的意义大于美学的意义。魏晋玄学的美学将“雅”理解为一种超功利的、艺术的生活态度,这才使由儒家提出的雅俗观具有了较为纯粹的美学意义。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