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
文指文华,或外在的文饰;质指质朴,或内在的品质。孔子学说中的一对基本概念。《论语》中,“文”作为单一概念使用时,具有多种含义。如《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指诗书六艺。《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文”泛指文明、文化。《雍也》:“君子博学于文。”“文”指文化典籍。“质”作为单一概念使用,见于《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又《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质”指品质。“文”“质”对举,语出《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野,指野人,言其粗鄙;史,指掌文书者,言其华而不实。彬彬,适度均衡之貌。只有文质相称,才合乎君子修养的标准。孔子的观点是文质并重,反对片面地重质轻文或重文轻质。《论语·颜渊》中有一段记载:“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意思是说,文和质同等重要,如果不要“文”,那末,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没有什么不同。子贡批驳了棘子成的重质轻文,正确地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文质关系问题,在先秦诸子的哲学中多有涉及。如墨子提出:“先质而后文。” (《墨子》佚文,见《说苑·反质》)庄子称:“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庄子·缮性》)韩非说:“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韩非子·解老》)这些都有重质之意。荀子则继承孔子,持文质并重论:“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荀子·大略》)这反映他不忽视文的重要性。但他主张“文而致(质)实”(《荀子·非相》),把“文章匿(邪匿)而采”看做“乱世之征”(《荀子·乐论》)。两汉以后,历代学者对文质问题都有所论述。文质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范畴。文质的范畴也应用于文学艺术领域,泛指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也指作品风格的文华和质朴。如刘勰《文心雕龙》广泛应用文质概念评论文章,并有《情采篇》专论文质关系。(见文质观)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