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善尽美
孔子对乐提出的最高理想,即要求文艺作品达到完善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语见《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美”与“善”原为同意。季札观乐所称“美哉”亦与“善”混同。此处美善对举,则二者显然有别。美指艺术形式(乐之文),善指政治内容(乐之情)。孔子明确区分美善,意即指出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这是美学思想和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韶》,舜乐;《武》,周武王乐。孔子之所以称《韶》尽善,而《武》未尽善,是因为舜以圣德受禅,而武王则以武力定天下。可见孔子是本于儒家的礼治原则来做政治评价的。礼治,即德治,要以德服人,不以力服人,故揖让贵于征伐。《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最为欣赏的是《韶》乐。他在强调善的同时,也并不否认美的独立价值。如其论乐谓:“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就是对乐曲构成的艺术分析。《论语·卫灵公》中称“乐则《韶》《舞》”,未尽善的《舞》乐(即《武》)也列为乐的典范。但在美善关系中,他是把善放在第一位的。尽善尽美说,要求政治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的结合,在原则上较为正确地解决了美与善的矛盾。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