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金江军 2023-05-29 09:2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在信息社会,要以信息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数字文化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繁荣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
一、推进文化产品数字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文化,出土文物非常丰富,书籍、字画、工艺品等文化作品对保存环境要求很高,导致保存成本很高。使用新技术将其数字化,可以实现海量存储,还能让人们在线浏览、欣赏。同时,通过网络超链接,可以关联相关历史文献、专家解读等,更容易理解。再拿古籍来说,普通人阅读古籍有一定难度,如果把古籍翻译成白话文,将其内容以动漫、数字视听等形式表现出来,就能做到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改变古籍过于“小众化”的局面。此外,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保护,避免人亡艺绝的困境,促进其有序传承。
二、推进文化场馆数字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支持传统文化场馆信息化建设,建设一批数字文化馆、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等,扩大受众面,提升文化影响力。现在,许多城市都有众多文化场馆,对于实体展馆,人们去到实地才能参观。建设数字化文化场馆,实现多媒体的网上文化展馆,就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参观人数等限制,让全国各地的人们足不出户欣赏丰富多彩文化作品。此外,通过博物馆、剧院等文化场馆数字化改造,采取多媒体、虚拟现实(VR)等先进数字技术,可以增强观众的体验感,更加吸引少年儿童。在农村地区,有些书籍难以买到,购书成本过高。依托农村党群服务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农家书屋等,建设一批电子阅览室,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
三、推进文化服务数字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进行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能够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构建覆盖全国的、网络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并促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建设公共文化资源库和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则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如积极发展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和云体验等。通过大数据分析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偏好,还能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文化服务。
四、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互联网+文化”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演播、数字动漫等文化新业态。要推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娱乐等文化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文化创作方式、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推动文化类电子商务发展,支持专业机构建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电子交易平台,加强数字文化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五、推进文化传播数字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在互联网时代,要通过国际流行的网络新媒体开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通过互联网推广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方式,运用大数据评估文化传播效果。
六、推进文化研究数字化。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研究阐释。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要善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分析方法和工具软件,提升文化研究水平。例如,运用大数据对中华文明溯源,分析中华文化基因谱系、民族民间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规律等。
综上所述,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可以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研究基地研究员)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