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
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李瑜 李振华 2025-04-23 09:29
中华文明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薪火相传、繁荣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华民族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文明和最久远的读书传统。
如今,随着“深度思考”的人工智能技术渗透进我们的日常,书籍在不少人的生活中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也不再是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
今天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步入AI时代,我们还有必要坚持阅读吗?我们又该如何去阅读?
第三十二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山东展区人流如织 图源|新华社
一
从龟甲、竹简、纸张到电子书、有声书……从古到今,人类的阅读载体、阅读方式虽在更迭,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始终没变。
穿越时空,与古人相邀作伴。秦汉以来,山东经师辈出,文风卓盛。北宋时期,苏轼、苏辙两兄弟称“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元明以前,人物之美、文章之富,读无止境。明清两代,默默耕读者代不乏人。
当王羲之感慨“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看见1672年前的农历三月初三,兰亭溪边文人雅士的“一觞一咏”;当苏东坡欣慰“怀民亦未寝”,我们看见942年前的农历十月十二日,一对好友“欣然起行”的月夜;当曹雪芹写出“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看见“怀金悼玉”的红楼一梦里,“万艳同悲”的那份绮丽与哀伤。
阅读释惑,为内心觅得一份宁静。文字是厚重的,也是细腻的,从阅读中,我们能够找到前人面对种种困惑的成功解法。
假如你惑于人为什么要立定志向,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告诉我们“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假如你抱怨人生不如意,不妨读读《送东阳马生序》,会发现明初大儒宋濂也曾是一个“小镇做题家”;假如你不解如何随遇而安,那就看看梁实秋吧,明明是风雨尚不能遮蔽的陋室,却偏称“雅舍”,这是怎样的一种自适与豁达。
阅历累积,一条抵达彼岸的捷径。阅读是无捷径可走的,但是对于获得间接经验而言,却往往是一条快速且正确的捷径。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通过阅读积累阅历的过程。阅读的时候或许我们不解其意,但是经历过跌宕起伏、品尝过酸甜苦辣之后,终会顿悟当时字里行间的个中滋味。比如,读《滕王阁序》的时候,我们或许只想到难懂难背,但是当有一天面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你就不只会说“好美呀”。
还如,通过读《论语》,我们能够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理念,常怀一颗“仁”心;读《呐喊》《彷徨》,我们能够感受到救赎灵魂的力量,保持奋斗姿态昂扬向上……
阅读或许不是一件即时反馈的事,但那些读过的文字、书中的风景,都会在不知不觉中丰盈我们人生的厚度。
二
有人说,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多样,阅读的方式越来越丰富,但是阅读却变得困难了。
经验告诉我们,阅读不仅是文字的输入,更是思维能力的锻炼、审美情趣的培养、情感共鸣的激发以及精神层面的愉悦。
例如,AI虽然可以“写出”一篇流畅的文章,可以“摘要”故事的矛盾冲突,但它却无法真正“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思想,无法帮助人们像传统阅读一样,体验生活起伏、参悟人生真谛。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难以被机器复制粘贴,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辽阔境界也无法被算法运行解码。
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不仅要坚持阅读,更需要沉下心来慢慢阅读、细细品读。这些文字和其中浸润着人生体验的思考,为人们在信息洪流中擎起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
前不久,一篇初三作文《旧轨还乡》戳中了很多人的心,有网友评价“句句不提乡愁,句句都是乡愁”。每逢读到触动我们的文字,我们不能只看到令人叹服的“显功”,更要看到日复一日坚持阅读的“潜功”。要让更多人在阅读中“潜下去”,营造热爱阅读的氛围很重要。
在这方面,“书香山东”很有“一套”。例如,每年在“世界读书日”“齐鲁书香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山东各地都会举办各类读书节、读书会等阅读推广活动,培育选树全民阅读先进典型,全媒策划品牌读书节目、栏目,优化打造特色阅读品牌。
此外,连续多年在济南举办的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推动《写给青少年的法治课》《大齐·会盟天下》《金色日出》等一批鲁版好书走进大众视野;山东打通全省图书馆总分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城市书房、新华书店不同阅读设施之间的技术壁垒,实现阅读设施互联互通、图书通借通还,最大限度方便群众阅读;举办一系列家门口的文化盛宴,通过逛书展、享购书折扣、看新书发布、听名家讲座等方式,让阅读融入千家万户。
实践证明,接地气的阅读推广活动、有影响的全民阅读品牌,能够吸引群众积极响应、广泛参与,引导广大群众发现阅读美好,养成阅读习惯。
图源|好客山东
三
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他大量阅读,习惯思考,放缓脚步,投入深度对话,并为自己创建了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做终身学习者,从阅读开始,最简单的一个方式,就是任何学习都从阅读开始。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研究表明,一个人最迟在15岁前,如果养不成阅读的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今后很可能与阅读的好处“无缘”。可见,阅读也要从“娃娃”抓起,构建家庭终身学习生态。
有的人并非天生就喜欢读书,后天的习惯养成至关重要。韩愈之子韩昶不爱读书,韩愈写下“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的诗句劝导;苏洵面对淘气的苏轼兄弟,通过“藏书”的妙招,引导二子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千古佳话。孩子在还不知晓阅读力量的年纪,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要做到也不难,可以少玩手机,多一些亲子阅读、启发思考的高质量陪伴,就不难让家庭这个“第一课堂”满溢书香。
图源|大众新闻
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不少网友感叹,“没有一篇语文课文是白学的”,这种亲身体会恰恰说明,阅读不是一件可以即时反馈的事情,而是如同一颗埋在我们心灵深处的种子,什么时候破土而出、开花结果,需要恰当的“栽植”方法。
中国当代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将他的读书经验,概括为“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通过有挑选、有层次、有取舍的阅读,可以事半功倍。但总的说来,阅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能“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不仅要持之以恒,读罢还要思考如何为我所用,才能让阅读的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最美人间四月天,赌书消得泼茶香。愿我们都能在草长莺飞、落英缤纷的时节,在阅读中追寻最美的“诗和远方”。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