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华美德”学术研讨会在兰陵召开
来源:儒果儿微信公众号作者:孙宇杰 吴雨倩 2023-08-15 14:12
2023年8月9日,“汉字与中华美德”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兰陵县兰园大酒店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主办,曲阜师范大学乡村儒学研究院、兰陵荀子研究会承办。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曲阜师范大学乡村儒学研究院院长颜炳罡教授主持本次会议,来自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临沂大学、枣庄学院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世界颜氏宗亲联谊总会会长颜秉刚,兰陵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及《中国字 中国人》一书编写团队共同出席本次会议。
颜炳罡教授对在场的专家学者一一作了介绍,拉开了“汉字与中华美德”学术研讨会的序幕。
兰陵县宣传部长苏妮娜对本次会议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在致辞中,苏部长诚挚地介绍了兰陵的文化特色与贡献——兰陵县至今流传着仓颉作字的传说、曾为晚年的荀子提供了潜心著述的环境,并对颜教授团队一直以来关注与推进兰陵文化的传承表示由衷的感谢,认为在兰陵开展“汉字与中华美德”学术研讨会等众多活动,对于当地文化人才的培养、文化交流平台的搭建都有重要意义。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徐庆文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首先向兰陵县以及与会的领导嘉宾表示感谢,随后介绍了主办单位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工作:一方面是“顶天”——凝聚海内外儒学研究力量,打造儒学研究的高端平台,另一方面是“立地”——如传播与推广儒学。今天的“汉字与中华传统美德”会议既顶天,又立地;既是学术的、高端的,又是接地气、通人心的。徐教授希望加强校地合作,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曲阜师范大学乡村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周海生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辞。周教授认为《中国字 中国人》前言所说的“中国人创造了中国字,中国字又塑造了中国人”很有代表性地揭示了二者的内在关联。文字体现着人们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因而书写了中国传统经典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便塑造了中国人的品德与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汉字与传统美德,对于深入推进文化的“两创”有重要意义。曲阜师范大学作为儒家文明协同创新单位之一,努力发挥所在地曲阜的优势,努力推动儒家文化不断推陈出新,再造儒家文明的新辉煌。
会议现场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周卫勇教授表示,目前的汉字教育中,学生有时无法正确理解文字的丰富意义却不自知,《中国字中国人》一书启发我们对待汉字应当“溯源守正”——从表面的“认字”到真正“识字”,理解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由于汉字代表了中国人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因而唯有回归到真实的个体生命中,对于仁义礼智德这些汉字,才可能有更深的体会,如果单纯凭借西方概念式的思维来认识汉字,很可能是不相应的。由此,在复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重新理解“美德”与“文字”的关系,这是理解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根源性问题。
中国海洋大学的陆信礼教授表示,《中国字 中国人》一书,既承载着深刻的思想,又有着扎实的学术考据,并且在表述上生动流畅,做到了古人所推崇的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胜,是当代弘扬中华美德的一部成功力作。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文献期刊部常樯副部长也特别提到本书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的风格——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大家小书”,并认为由于汉字博大精深,尤其是含藏着美德基因,因而很多普通人的经历都印证着对仁义恭信等汉字的践行,足以指引与支撑复杂的生活与事业。
曲阜师范大学儒学与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刘伟教授与枣庄学院文学院裴媛媛教授也同样关注中国字与中国人的关联以及文字本身蕴涵的人本主义色彩和道德实践维度,认为文字的创造来自人的体验与智慧,最终的归宿是落脚到人的生活,将外在所学领悟为内在于心、切实可行的东西。临沂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牛嗣修教授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从“进”的字源谈起,也回溯了汉字在诞生时所凝聚的智慧与创造性。
原中共兰陵县党史研究室主任穆振昂老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王凌晓老师、兰陵现代实验学校王中海老师的发言同样牵涉中国字与中国人以及中华文化的关联问题,三位老师表达了对汉字蕴含的无尽奥妙的赞叹,以及在学习汉字过程中传承中华美德的愿望与期许。
山东大学易学与古代研究中心李秋丽副教授表示,《中国字中国人》回到汉字本身,既准确地表达了汉字的象与义,又挖掘出汉字的力量,借字言理,言说中国故事,诠释中国智慧,堪当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工程。《易传》提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本书也已经取得良好的口碑与社会反响,必将成为解读传统文化的新一代标识以及外国友人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桥梁。
济宁学院颜健教授谈到,文明依赖于文字而传承,中华文明由于汉字强大的生命力而生生不息,文字又依赖于文明而发展,《中国字 中国人》一书是讲述文字与文明、激活中国人文化基因的有益探索与典范佳作。
此后,《中国字 中国人》编写团队结合写作经历作了相关发言。
烟台市莱山区党校于媛老师生动地介绍了写作的“使命感”与具体过程。围绕汉字广泛查阅中外文献,选取合适的解读故事,在切磋琢磨中与每一个汉字建立了亲子般的感情,在沉浸式写作中完成每一篇国学小散文的产出。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李琳从语言学的角度谈起,认为不能简单地用线性发展的眼光——所谓形音、意音、拼音三阶段——来看待汉字体系,而应当认真领会注重表意的汉字体系的独特精神,探究汉字背后蕴藏的文化基因、审美智慧与价值观念——每个汉字在形式上看似是个体,但背后的德性意义是一个不断联系、生长的道德场域。将汉字的本意、道德意义和现实意义结合起来,全面理解与传承发展汉字文化,是今后仍需致力的方向。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字 中国人》学术指导刘心明表示,编写团队后续仍可有两个方向的工作:“向内”用功——精益求精,认真阅读、修订已有的篇章,“向外”用功——延续本书的写作方式,用于对其他汉字的解读,将更多凝聚中国智慧与创造性的汉字呈现给读者。
《中国字 中国人》
颜教授对所有学者给予的鼓励与鞭策表示衷心的感谢,对由于时间缘故未曾充分发言的学者表示歉意。他说:学术研讨会就像《周易》六十四卦一样永远在“既济”与“未济”中,这一场研讨会的结束是“既济”,也意味着下一阶段的开始——这是“未济”。《中国字 中国人》一书永远向我们敞开着,也为全社会关注这一问题的人们敞开着。
与会学者还实地考察了作字沟村的汉字博物馆,在刘心明教授的带领下,与会专家边浏览、边研讨,加深了对“汉字与中华美德”的理解与认知。与会的专家学者就《中国字 中国人》一书,围绕汉字、典籍、美德进行了精彩讨论,这对于唤醒人们对汉字的丰富感知、进一步发掘汉字的生命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传统美德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汉字与中华美德”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