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泰山学者温海明教授“中西哲学视野下的意识、心灵哲学与人工智能”工作坊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此次活动由孔子研究院易学研究中心与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联合主办,旨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会议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北京语言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建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等前沿议题开跨对话。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华兵和党委书记孙永祥分别致辞。毛华兵院长强调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对于推动跨学科研究、促进知识融合的重要意义,鼓励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交叉领域的新前沿。孙永祥书记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期待通过此次会议能够激发更多创新思维,为学院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第一场: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危机”中的X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王世鹏教授主持第一场会议研讨。武汉大学蔡恒进教授以胡晓明评Deepseek七绝为独特视角,深刻论证人文学科正处于蓬勃上升期。他指出,人文学科与物理学科有着本质区别,物理致力于探索物质世界,而人文则专注于精神领域,是人类思想、情感与价值观的集中承载地,引领着物质世界的发展方向。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副主任、山东省泰山学者、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温海明教授介绍了工作坊的缘起,并指出,《明意》系列著作中提出意本论或意哲学,关注中国传统意识问题与西方现象学、心灵哲学的对话,秉持中国传统身心一元论,深入阐释意本论的核心地位。他从经典原著的“明意”出发,梳理建构以意为中心的哲学脉络。他认为人是一个意向不断生成的存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就是意识流动的过程,意识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贯穿人类生活始终,赋予生命独特意义,据此可以对传统中国经典进行现代哲学的重构。武汉大学储昭华教授指出,人工智能需有价值引导,强调所有人工智能背后都隐藏着一种价值导向,这种导向不应是封闭僵化的,而应朝着更加合理、开放、现代的方向演进,并提出若人类放弃对人工智能的质疑与批判,或将酿成悲剧。华中师范大学王世鹏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中国有无心灵哲学”这一问题应以不同标准为导向,以内容为核心,心身问题的探讨内涵丰富多样。从研究对象角度看,可分为心理学哲学、哲学心理学(涵盖民间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以及关于心灵的形而上学(传统形而上学在心灵哲学领域的具体化)三大类,基于此,他认为中国哲学中存在心灵哲学。
第二场:意识、人工智能与中西方心灵哲学
华中师范大学吴秀莲教授主持第二场会议研讨。
北京大学胡丹研究员在发言中大胆畅想硅基生命诞生的可能性,同时深入思考由此引发的系列问题;她还聚焦AI对卫生管理领域的冲击,详细剖析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西北农业大学的王璐同学紧扣人工智能的逻辑与常识问题,提出新颖观点。武汉大学蔡恒进教授点明现实世界远比单纯的形式逻辑更为丰富多元,现实世界的发展轨迹并非完全遵循形式逻辑既定路线。他进一步剖析AI,指出其一方面缺乏常识,另一方面又因接入互联网海量信息而具备某种“常识”,这种矛盾特性根源在于其独特的学习与信息处理方式。
华中师范大学张智老师瞄准人工智能是否有欲望这一问题发问,在场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理论层面深入探讨,会场思维碰撞火花四溅,多维度剖析AI与心灵哲学的深层关联。
第三场:意识问题与中西哲学视野下的心与身
西南政法大学董卫国教授主持第三场会议研讨。
温海明教授阐述中国哲学心身合一的传统立场,深入解读一切观念皆与意识紧密相连,他立足经典原著,巧妙阐释心灵哲学与现象学难题,展现中国哲学独特魅力与智慧。
华中师范大学王世鹏教授延伸物理世界的因果封闭性问题,同时系统梳理心身问题六大理论模型。他认为AI目前还不具备如同人类般复杂微妙的心灵,表明哲学反思应该走在技术革新之前,为科技发展照亮伦理道路。
第四场:人工智能与人的自我认识
华中师范大学刘莉莎教授主持第四场会议研讨,围绕人工智能与人类自我认识的紧密联系展开问答。在场专家重点讨论意识迁移性、同理心与同情心以及政权传染性等关键问题,为理解人类在智能浪潮中的地位、角色提供全新视角。
此次工作坊是人工智能时代应运而生的跨学科思想交锋,更是对未来智慧的探索。孔子研究院易学研究中心将继续深化跨学科合作,推动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为智能社会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和伦理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