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孔子博物馆统筹安全运行与文化服务,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文旅融合,在参观“热度”攀升的同时,也让广大观众感受到文化传承的“温度”。假期累计接待观众77,936人次,推出礼乐展演、社教活动等37场次。全体工作人员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为八方来客打造了安全有序、内涵丰富的文化盛宴,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筑牢防线 织密安全生产“防护网”
为保障五一期间场馆安全平稳运行,孔子博物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多措并举织密文物安全防护网。节前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安全工作,按照"全覆盖、零死角"原则,孔子博物馆成立安全生产专项小组,对馆内用水、用电、空调运行、电梯运行、多媒体运行、卫生保洁等保障工作,加强设备日常维护。节假日期间,孔子博物馆严格执行三级值班制度,馆领导带班值守,安保部门24小时在岗联动,通过馆内摄像头实时监控重点区域,同时保洁团队加强环境维护,每日深度清洁展区,对馆内展厅、卫生间、电梯轿厢和公共区域进行一次全面消杀,确保以安全有序、整洁舒适的环境为观众提供优质文化体验。
温情服务 架起文化惠民“连心桥”
为切实保障五一假期观众参观体验,孔子博物馆以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为核心,多措并举提升节假日服务质量,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针对假期客流高峰,实时监测人车流量动态,优化参观秩序。馆内科学统筹调度,采取延时开放、简化流程、增设临时停车位等弹性管理措施,最大限度满足观众需求。孔子博物馆志愿者团队积极投身假期开放服务工作,共服务观众2000余人次,公益讲解服务600余人次,累计服务时长120小时。40位红领巾讲解员定时定岗定点为公众提供讲解服务,总服务时长55小时,讲解生动活泼,深受观众好评。
展教融合 文化体验走进生活
五一期间,孔子博物馆持续推出“商周十供特展”“孔府旧藏文房清供展”“孔府旧藏民国服饰展”“孔府旧藏锡餐具展”等一系列具有礼乐文化特色的展览,众多馆藏“明星文物”悉数亮相,让文物与历史互相映衬,引领广大观众深度探寻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以"文物活化+教育创新"双轮驱动,持续深化"孔子课堂"社教品牌建设,先后推出了孔子密码研学课程、劳动实践课程、“古韵农耕”创意手工活动、探秘孔博:金箔传礼等15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孔子博物馆通过多元化活动构建“历史+文化+实践”体验场景,助力观众在劳动中感知传统、在探索中启迪智慧,打造了“有知、有趣、有意义”的文化假期,成为假日文化消费的新亮点。
礼乐展演 让千年雅音焕发新生
假期期间,箫韶乐团以“加场次、增席位、强互动”三重升级回应观众热情。箫韶乐团每日四场“礼乐传习”活动场场爆满,并通过科学规划座位布局,在保障观演舒适度的前提下扩容接待能力,创新推出“动态导赏”模式,乐团成员化身“文化使者”与观众进行互动。诗礼堂内,《小雅·由仪》的编钟齐鸣与《关山月》的古琴清音相映成趣,让观众在八音克谐之间感受“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文化之韵。
“孔博大集”通过戏曲、古筝、古琴等多元艺术形式展现齐鲁大地的民俗风情与非遗魅力。《高山流水》《渔舟唱晚》节奏明快,意境高雅,丝弦雅韵在青年演奏家的指尖流转;《三省庄》《白玉杯》等山东梆子经典选段的方言唱腔与生动表演引发老戏迷共鸣,锣鼓铿锵间尽显非遗魅力。市井烟火映圣贤,非遗展演润心田。
五一假期虽已落幕,但孔子博物馆的文化服务永不停步。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安全为基、以文化为魂、以科技为翼,努力提升博物馆智慧化服务水平,不断拓展文化传承的深度和广度,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