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日期:2021-09-26“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9月27日至28日在山东曲阜举办。今起推出“对谈”大型融媒报道,着眼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邀请中外友人分别讲述“我的中国故事”“我的海外故事”。
临沂大学外籍教师奥丽娅——中国文化值得一辈子去感悟
9月22日,在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一间办公室里,来自俄罗斯的外籍教师奥丽娅正在批改作业。见记者来采访,她熟练地拿起桌子上的小茶罐,提出要以茶待客。
在中国工作生活的17年间,奥丽娅大部分时间都是和丈夫及两个孩子居住在临沂,从奥丽娅的言语间还能听到几句临沂方言。奥丽娅的丈夫是临沂人,两人是在大学时期认识的。奥丽娅说,在俄罗斯生活时,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新闻和电影,但在中国生活得越久,越感觉不断更新甚至颠覆了之前对中国的认知,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值得用一辈子去学习去感悟。
“中国的文化体现在生活娱乐的方方面面。”奥丽娅说,最令她印象深刻的电影是《流浪地球》,人类带着地球离开太阳系的画面令她非常感动。
奥丽娅的个人电脑中珍藏着许多照片,画面中,奥丽娅与同事、学生一起做月饼、制作剪纸、穿汉服。“我会把这些照片发给俄罗斯的亲人,向他们展示中国文化。”奥丽娅说。
中德生态园宣传媒体主管狄沛——寻找经济合作中的共同意愿
“老家”“蛮好的”“改革开放”……61岁的狄沛口中不时蹦出的汉语词汇不禁让人感慨:“这个‘老外’的汉语挺溜!”实际上,从1984年到北京大学学习算起,狄沛来到中国已经有37年。他2006年成为驻华记者,2018年担任青岛中德生态园宣传媒体主管和德文杂志《致远》主编至今。
在狄沛看来,中国文化一直在影响着欧洲。他说,20世纪20年代,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在青岛将《易经》翻译成德文,并将其传播到欧洲。他翻译的中国文学、哲学著作,影响着很多欧洲作家。
狄沛认为,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应该持续深入下去:“西方人应该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人的想法,反过来,中国人当然也需要更好地了解西方人的想法。”
狄沛更多关注经济合作的问题,并且强调了儒家思想体系中的“礼”。“我觉得孔子的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礼’。在经济合作领域,‘礼’同样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在经济合作中)每个国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想法,应该寻找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意愿。”
亚美尼亚在鲁创业者茉莉——希望把中国好产品带往国外
9月23日,来自亚美尼亚的Hasmik(中文名:茉莉)与家人享受短暂的中秋假期后,很快进入工作状态。2017年,茉莉与其丈夫Percy(中文名:博西)一起创办了淄博托尼沃贸易有限公司。茉莉与博西及一对子女目前在淄博市张店区定居。
在中国生活了十余年,茉莉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中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深厚情谊。“刚到中国时,我的中国老师就是我最大的依靠。每到节假日,老师都会邀请我去家里吃个饭,聊聊天,那种感觉非常温暖。这种情谊我会记一辈子。”茉莉说。
“如果过年去朋友家,我都会露两手,最拿手的菜是炒土豆丝和西红柿炒蛋。”茉莉说,除了春节,自己跟女儿分别最喜欢端午节和中秋节,原因无他,因为吃粽子和月饼有了正当“借口”。
谈及未来,茉莉说:“我希望可以把更多中国好产品带往国外。对于孩子,希望他们能多了解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国的生活。尤其对于正在学习芭蕾舞的女儿,我希望她将来能够学习中国传统舞蹈。”
贝壳视频旗下网络主播安娜——在山东学会了很多方言
“天灵盖”“地蛋”“波棱盖”……安娜的普通话里总能让人听出山东口音。“我的普通话是在淄博学的,很多方言跟着西蒙家人就学会了。”安娜告诉记者,她2017年从俄罗斯来到山东理工大学留学,遇到了现在的丈夫西蒙。西蒙是地道的山东小伙儿,去年两人结为夫妻。
目前,西蒙与安娜在贝壳视频工作,是网络主播。这份工作的特点与安娜的兴趣不谋而合,“我喜欢中国文化,更愿意在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中国故事。”
今年4月,安娜跟西蒙参观了寿光菜博会,各种特色蔬菜让安娜看花了眼,“好多蔬菜在俄罗斯从来没见过。”在淄博周村古街,中国传统古建筑更是引发了安娜的兴趣。“中国的古建筑特别漂亮。我很喜欢古建筑,每个国家都各具特色。”安娜说,“陶瓷博物馆里各种瓷器非常精美,还有周村烧饼也很喜欢。”
西蒙介绍,安娜很喜欢吃中国的炒菜,也喜欢下厨,做出来的饭菜别有一番风味。“就像我俩的感情和生活一样,既不是单纯的中国式家庭,也跟俄罗斯家庭不同,我们是在一起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旅居意大利8年的时装设计师王自玮——将中国元素带向世界舞台
王自玮是土生土长的泰安人,2013年赴意大利米兰布尔格时装学院学习服装设计。对王自玮而言,留学意大利,既丰富了审美体验,多样的生活经历也带来了许多创作灵感。“对于一个设计师而言,需要不断同外界交流,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再去设计自己的作品。”王自玮说。
2018年,王自玮与意大利设计师一起在米兰创立了独立设计师品牌HEYCHWOOD,并开办品牌工作室。
无论是在日常工作中还是设计服装时,王自玮一直不遗余力地将中国文化元素推向世界舞台。在劳伦斯·许世博会云锦大秀上,王自玮协助劳伦斯·许把中国云锦文化推向世界。
“无论是HEYCHWOOD的T恤设计采用中国古典祥云图案,还是将备受时尚明星喜欢的纯手工艺小牛皮背包推出‘中国红’新款,我都在努力将中国元素带向世界舞台,让更多人看到。我想让中国人为‘Made in China’以及‘中国设计’感到骄傲。”王自玮说。
山东泰建集团阿布扎比项目经理段宗刚——外籍员工学《论语》搞管理
段宗刚在2007年9月加入山东泰建集团,先后在利比亚、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地工作。
2019年10月,公司建设阿联酋国外项目,段宗刚聘请了一位巴基斯坦籍资料员。第一次见面时,他很有礼貌地说:“你好,老板!”并十分热情地伸出双手与段宗刚握手。“一个外国人在与中国人交流时说‘你好’而不是‘Hello’,这代表他对我国礼仪的了解、对我国文化的尊重。”段宗刚说。
后来,这位巴基斯坦人来到段宗刚的宿舍,说想要学习中文。段宗刚十分爽快地答应了他。后来他自己选了一个中文名字,叫“月亮”,因为在中国的文化里,月亮常常代表着思乡,以此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工作期间,段宗刚将外籍人员的管理交给了月亮,他的管理效率很高,段宗刚问他有什么经验,月亮说他最喜欢《论语》,从中学习到了很多道理,汲取到许多经验。
现在月亮已经在泰建集团工作了21个月。他说工作结束后希望去山东,好好学习孔子故里的文化礼仪。
美国谷歌软件工程师范思奇——春节时老外排队买饺子
“有一年春节,我和中国同事去当地的水饺店,发现店里排起了长队,而且除了我们两个全部都是外国人。”谈到中国文化在国外的影响,范思奇分享了一次有趣的经历。
2011年,范思奇离开青岛,只身到美国读大学,现在已是谷歌的一名软件工程师,生活在旧金山湾区。“这里华人很多,带动了当地人吃中餐、逛中国超市。”他说。
范思奇说,美国不少大学设置了中文课程,身边会说中文的人也很多。“很多同事在学习中文,一方面是感兴趣,一方面是方便交流。”
“国内发展得很快,很多地方都已经超越了国外,比如说移动支付。”在美国十年,范思奇也感受到祖国各方面发展迅速,影响力越来越大。“十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崛起非常快,TikTok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是美国年轻人中最火的社交软件。”
回忆起在大学里的日子,范思奇说,中国学生谦虚、内敛、不张扬,国外同学更倾向于表现自己,思维方式上受到了一些碰撞,现在更加自信了。
刚果(布)华人华侨商会秘书长迟成峰——在非洲见证“汉语热”
“完全可以说,这里掀起了‘中国热’‘汉语热’。”隔着7小时时差、10000多公里的距离,迟成峰的这句话在记者眼前描绘出了中非文化交流的火热景象。
2007年,36岁的迟成峰所在的非亚公司分包了刚果(布)的一号路工程,他因此出国,在非洲一待就是14年。初到之时,语言是最大的障碍。转机出现在2012年,马利安·恩古瓦比大学与济南大学合作,开展汉语推广活动。
“一年多后,会说中文的人就多了,我们招建筑工、技术工,方便了太多。现在公司有20多个本地员工。”中国企业还在当地开展技能培训。“现在中小企业基本实现了技术员工本地化,节约了大量成本。”迟成峰说。
迟成峰告诉记者,刚到非洲时,他们遵从当地的习俗,每周发一次工资,往往工资发下去工人就找不到了,工人会把钱花完再回来。“我们渐渐引导他们,发下工资来,拿三分之一给妻子、三分之一孝敬父母,剩下的存起来。现在跟着我们干了五年以上的工人,基本都在当地买房了。”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