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用 和为贵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叶小文 2023-10-10 09:25
9月26日—28日,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办。来自四面八方的嘉友宾朋齐聚东方圣城曲阜、孔夫子诞生地尼山,再次倾听这位两千多年前世界文明轴心时代的东方智者,留给中国的日用弥新、与时俱进,传遍世界而经久不衰、颠扑不破的格言——“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以和为贵、以和为要、以和为尚也呼应了中国和平崛起、世界和睦安宁、人类和谐共生的历史大势。
中国和平崛起
近代以来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往往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先导。这个过程产生了对劳动力、原材料、能源资源的大量需求,对外扩张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近代西方一些国家,在原始积累过程中,是以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奴役他人等方式在全世界掠夺资源、薅取羊毛的。这种方式虽然推动了这些国家的发展繁荣,却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深重灾难。随着西方现代化的扩展,世界上不和谐的“现代性”噪音和两极分化的裂痕不断扩大。
与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长期奉行“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和对抗性零和博弈思维不同,中国向世界展示的,既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持续而协调发展、势不可挡的现代化;又是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有助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
和平崛起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得通、行得稳,不仅因其符合实际,实事求是,也因其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深叶茂。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多年不断,如今又重焕荣光、再现生机,其秘诀就在于一以贯之地坚持“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望,“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的相处之道,“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的和平思想等,在中国世代相传,深刻影响我们对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充分表明,中国是一个重诚信、讲诚信、守诚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可信、可亲、可敬、可靠的大国。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深厚情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让世界人民感受到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前途所在。
世界和睦安宁
古往今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近代世界发展的主线,就是无论从何起始,无论选择什么道路,都要走向现代化。这是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也是中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在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上,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果,但战争和冲突从未间断,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疾病瘟疫,人类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现在,各国都在推进现代化,当然难免打破旧秩序。而习惯了霸权的国家,则要维护旧秩序,继续弱肉强食、称王称霸。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同时,由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量子卫星、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人类生活的关联前所未有,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世界各国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又一次站在了和平还是冲突的十字路口。面对这种局势,人类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人们为了争权夺利恶性竞争甚至兵戎相见,这很可能带来灾难性危机;另一种是,人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协作,努力去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远离贫困共同繁荣,远离封闭开放包容,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和平安宁的美好世界。这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天下归仁”的大同世界。
可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对另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和平崛起,忧心忡忡,百般施压。两个大国关系日益紧张,不能不令世界担忧。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这样的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十年前就明确指出:“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那么,中国拥有的基因是什么?这就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中华民族自秦汉时期实现大一统后,“和”从价值层面跃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和平思想已深深积淀在国人的民族性格之中。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深知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强起来的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多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人类和谐共生
数百年前,西欧历史上发生了一场持续200余年的文艺复兴运动,这是现代化的思想起源。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化活力、动力机制,渐现其先天不足和负面效应。发展颇有冲劲,缺乏平衡功能。人欲不断扩张,节制日渐式微。好比一部越开越快的汽车,油门不断加大,刹车一再失灵。文艺复兴之前的西方世界,处在一个极端——以神为本,以君为本,极度贬低人。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世界,又摆向另一个极端,强调人本,人权、人性、人欲,极度抬高人。人“就像一部发疯的钢琴”。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人在各种欲望不得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便处于无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在这两端之间摆动。”
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类危机呼唤人本主义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新时代对人本主义的呼唤,需要对传统人本精神继承吸收,发扬其积极成果又要革故鼎新。因为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多强调作为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尊重人的本能欲望,催生了迅猛发展的经济,也造就了膨胀的个人。面对第一次文艺复兴遗留下来的膨胀的个人,新的文明复兴将建造和谐的人。它既巩固第一次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积极成果,又要对其过分的运用有所克制。
当西方文明以霸权的形式推行其价值观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当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导致生态危机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当西方文明过分强调物质、商业和市场利益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新型关系的潮流,就是新的文明复兴;这种新型关系的旗帜,就是“新人文主义”。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积淀了十分厚重的人文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种“见素抱朴”的人文主义的文化底色和文化底蕴,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不断生发、生生不息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以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当代中国大力贯彻“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宗旨始终不渝。顺应时代、借鉴创新、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中,在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的实践中,最广泛最深刻地凸显了新人文主义。
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大步迈进、和平崛起的中华民族,高扬着人类新人文主义的旗帜,推进着人类新文明复兴的潮流,贡献于人类和谐共生的愿景。中国和平崛起,世界和睦安宁,人类和谐共生。“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更’美。”
(作者系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